场往往先于政策行动,但政策的出台推动了市场化改革的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市政公用设施业的市场化改革就在一些大城市开始探索。如1994年上海市就将南浦和杨浦大桥的专营权转让给了香港公司。但各地真正开始大规模地推进市场化改革则是在2001年之后,这与政府的政策推动密不可分。对于公用事业改革产生重要影响的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1.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十六届三中全会,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是一个新时期指导经济建设和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对指导市政公用设施业的市场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决定》提出要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股份制由以往是公有制的一种实现形式变为主要实现形式,这一重大变化将使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的改制速度大大加快,为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国有市政公用设施企业投资创造了更多的机会。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提法,使“公”与“私”不再是对立的关系,而使两者结合起来,实现共赢,这对于市政公用行业建立“公私合作”的经营体制有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
《决定》提出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这对长期以来市政公用行业中占数量的国有企业的改革也是一个极大的推动。《决定》提出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决定》提出加快垄断行业改革,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积极推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对自然垄断业务要进行有效监管。对垄断行业的改革由过去的政企分开,到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并提出有效监管的要求,表明政府职能将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逐步调整到位,放开该放的事,管好该管的事。就市政公用行业来讲,过去规划、建设、管理是建设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进行市场化改革,要放开的是建设,该管好的是规划和管理。
通过以上政策导向,可以预见,今后非公有资本将会更多地参与到市政公用设施业领域的发展之中,政府的对市政公用设施业的监管责任将更加重大。